中国的“吃春”习俗

作者:未知来源:诗文网网址:www.52shiwen.com发布时间:1634194891
“吃春”,即以春天的新芽、新叶为食,这是我国各地都有的民俗,但时间有参差。   一般来说,南方最早,春节即已开始,北方此时尚无绿色,故只能“咬春”,无法“吃春”,到立春前后,长江以北地区纷纷开始“吃春”,而老北京却要等到春分(3月20日和22日之间)。   为什么老北京“吃春”晚?这与安全息息相关。   “吃春”最讲究的,是用头场春雨后的荠菜炒鸡蛋,裹以春饼,荠菜可明目、止血,老北京用它祛除“猫冬”积攒下来的浊气。此外是吃香椿、榆钱儿,以炸为主。对于院子中没有树的普通人家,则吃春菜,即一种野苋菜,又叫春碧蒿,它产量大,到处都有,做成汤,名为“春汤”,传说此汤可以养肝。此外,就是吃树芽了,以花椒芽、杏芽、柳芽为主,加蒜泥、姜汁等凉拌,这些树芽都偏苦味。   从这些食物可知,“吃春”带有很强的保健色彩,口味偏苦,因春天万物萌生,容易使人气躁伤肝,所以春天眼病发作几率高,多吃苦味可以爽神顺气,且能免于“春困”。   然而,苦味食品多有微毒,老北京认为,微毒可激发肝脏的解毒功能,最大化地补益身体。但量很关键,刚立春时,万物萌生,芽中所含微毒尚未散尽,并非“吃春”时机,春分为春季90天的正中,最为适宜。   当然,古人认识自然有牵强附会的一面,未必都经过实证。春季为北方蔬菜淡季,“吃春”很可能源于副食缺乏,只好食用野菜,并因此总结出一套经验。在具体操作上,老北京“吃春”并非只在春分这一天,所食还包括面条菜、马齿苋、柳絮(即柳树花)等说不出讲究的野菜。   所谓民俗,就是人们生活习惯的精致化。值得注意的是,老北京特别重视春分,也含有天子脚下的意味。在封建时代,“祭日大典”在春分举行,属“天地日月”四大祭之一,在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的时代,这是一年中的大节目。   明清“祭日大典”在日坛举行,明代祭坛用红色琉璃铺成,象征太阳,气势雄伟,因红色暗含“朱”家坐天下的意味,故清代改用青砖,彻底打破了“朝日坛红琉璃,夕月坛用白”的规矩。此祭坛后被彻底毁坏,荡然无存。目前保留的是近年复建的,由于红琉璃烧制配方已失传,故无法再现明代的风貌。   有了“祭日大典”的热闹,老北京的春分成了一个重要的日子,在这一天人们“吃春”、郊游、娱乐,也就显得尤其应时。今年北京日坛将恢复中断百年的“祭日”活动,从那些表演中,人们多少可以领略前辈们礼敬、虔诚的风貌。不过如今生活已大大改善了,“吃春”更要注意安全、卫生。   (本文资料主要引自《北京志·人民生活志》)
标签:
猜你喜欢
八个有趣的对联故事,文雅又幽默

未知

对联形式短小,文辞精炼,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。 对联又称楹联,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精彩的对联,今天小编总结八幅

30部国学名著,30句至理名言,句句走心

未知

1.《尚书》 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。志以道宁,言以道接。 以戏弄他人为乐,是道德败坏的表现。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,就会丧失斗

那一年,70岁的李清照,被15岁的小丫头diss

未知

温乎曰: 正确的选择, 就是能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。 哪怕是留有遗憾, 也不后悔。 1 女子无才便是德。 对于这项优良传统